再论入世对中国钢铁生产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二)

2002-09-27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二、入世后我国钢铁工业应采取的对策
    
    2001年12月11日,我国已经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我国的相关承诺。对我国钢铁工业来说,挑战已经摆在面前,如何迎接挑战、获取机遇已经不再是一个还在思考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动作的问题。因此,我国的钢铁企业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或者加快已采取对策的步伐。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钢铁企业轻装发展的前提。钢铁企业大多数是我国的传统大中型企业,人员负担较大,非生产人员和大量离退休人员仍由企业负担,企业历史包袱重。尽管在前几年的“主辅分离”中,我国的钢铁企业已经在减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力度还不够。随着钢铁企业装备水平的进一步改善,对员工的工作技能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人数也会进一步减少,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钢铁企业轻装发展的前提。
    
    2、扩大钢铁企业利用资金的渠道,保证我国钢铁企业更新设备以及研究开发新产品的投入。我国许多钢铁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自有资金少,目前不少企业的资金负债率达70%以上,造成企业的财务费用偏高,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国家应加快国有企业的上市和债转股工作,扩大企业的积累能力。另外,积极引进外资,也是钢铁企业利用资金的另一渠道。入世后,我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规范,为钢铁企业引进外资提供有利条件。钢铁企业应当采取合适的形式引进资金、先进装备、先进技术,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3、淘汰落后工艺设备,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世界主要产钢国在发展钢铁工业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都经历了淘汰落后设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过程。以美国为例,美国曾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钢铁工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但由于忽视了用先进技术改造原有钢铁企业,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占领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关闭了一大批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钢铁厂,淘汰7000万吨落后的生产能力,同时美国大力发展超高炉率电炉和薄板坯连铸连扎等先进技术,20世纪90年代美国钢铁工业又得到复苏。日本从50年代至60年代对钢铁企业共进行了三次改造,用先进技术武装了钢铁企业。80年代又采取了控制总量以及“省力化、省能化和产品高档化”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淘汰和改造了一批技术落后的设备,保持了日本钢铁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因此,对我国钢铁企业目前发展状况来说,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淘汰落后工艺设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
    
    4、组建大型钢铁生产企业,提高钢铁企业的生产专业化程度。我国的钢铁企业同世界主要产钢国家的钢铁企业相比,生产集中度明显偏低,韩国的浦项钢铁公司一年生产的钢产量就占韩国钢铁总产量的65%,而日本6家钢铁公司的产量就超过一亿吨。我国现有钢铁企业约1000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只有46家,年产量超过300万吨的只有7家,因此,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远远未达到规模效益。而没有取得规模效益,也正是我国钢铁产品不能取得成本优势的重要原因。另外,随着国内外钢铁市场对钢铁产品品种、产品结构由建筑型(型材、线材、棒材)转向高附加值的板、管带(包括各种镀层板、硅钢片、汽车用冷扎板、不锈板和石油管等等),钢铁产品结构的复杂性和产品消费的分散性,决定了钢铁企业的高度专业化、系列化分工协作的必然性。从世界各国钢铁企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钢铁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产品质量就越好,成本就越低,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经济效益越好。而我国钢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钢铁企业结构调整步伐。随着中国成为WTO成员国,要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关闭竞争力差的小企业,组建大型钢铁生产企业,钢铁生产企业不仅内部要有专业化分工,钢铁生产企业之间也需要协调一致,共同推动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2001年首钢、武钢和宝钢结成战略联盟,在铁矿石购买上进行了良好合作,据悉,这三家钢铁企业下一步的合作目标将是共同开发研制新产品,这为我国钢铁企业提高集中度,以及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开了一个好头。目前为止,我国已有46家钢铁企业进行了合并,18家钢铁企业倒闭。
    
    5、提高钢铁产品的销售服务。钢材产品的销售服务是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西方主要产钢国家主要通过完善的营销网络和加工配送中心来提高钢铁产品的销售服务。在西方发达国家,钢材的销售普遍采取代理制,如美国80%以上的H型钢是通过代理商以配送加工中心形式实现销售的。而发达国家的代理商都有自己完善的分销网络,如北美洲的LERUVX公司,年经营钢材90万吨,该公司在北美洲设立了28个分销网点。
    
    同时,加工服务中心也是提高钢铁售后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钢铁经销商都是通过对产品的第二次生产,即加工、配送,在延伸服务中获得效益。如北美洲的H型钢代理商,通过加工服务中心,实施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全方位管理,把运输、仓储、切割、包装、装卸等组合成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将航运、铁路、公路运输紧密连接,按需、按时、按质、按量以最低的成本费,把所需的品种、规格,组合配套抵送用户,从而取得利润最大化;德国蒂森公司拥有60个仓储中心,仓库面积达到1000万英寸,有500辆运输车辆,加工服务类型主要是将各类钢材或减为长段,或剪裁、热处理、校平,弯曲,磨光,去毛边,卷板,镀层,机加工,焊接,火焰切割,切为长条等;美国金属品公司拥有90个仓储中心,加工服务类型主要为减为长段,剪裁,校平,弯曲,去毛边,卷板成型,焊接,切为长条。而我国钢铁企业的销售服务存在严重不足,首先是服务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其次是钢铁产品分销网络的构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再就是加工配送中心建设方面我国存在相当的差距。因此,钢铁销售企业应当加强分销网络的构建和完善加工配送中心,提高我国钢铁产品的竞争力。
    
    6、发挥钢铁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在发达国家的行业生产和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在收集行业的信息和与行业相关的信息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同时他们在协调政府和企业、企业和消费者、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各行业协会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如由于缺乏行业协会的价格协调,国内企业为进入国际市场而竞相压价,结果招致进口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诉讼,而在日、美等国,行业协会工作的一部分就是确定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减少在国际贸易中的摩擦。另外,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的代言人,他们为本国行业的发展,可以在WTO原则范围内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如运用WTO原则中的保障条款,当大量进口的产品对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造成压力时,采取相应措施对国内同类产品提供临时性保护;在国内企业遭到别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伤害时,作为企业反倾销、反补贴的申诉人;通过加强同其他国家行业组织的联系、交流,帮助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我国刚刚加入WTO,各项法规尚未健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钢铁行业同别国的贸易纠纷肯定是避免不了。因此,对国家来说,应当赋予钢铁行业协会更多的职能,对钢铁行业协会来说,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健全自身的机制,为我国的钢铁工业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7、建立钢材进口监测预警机制。在WTO规则中,对为维护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企业不遭受他国产品倾销损害的进口监测预警机制,是被允许的。随着我国一般贸易项目下钢材进口实行自动登记制度后,我国从总量上调控钢材进口量难度加大。为及时监控钢铁进口总量和结构,防止一些产钢大国向我国倾销钢材,保护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同时搜集钢铁进口贸易的资料,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贸易争端,我国应当建立进口监测预警机制。另外,进口监测预警机制也有利于我国加强主要钢材进口国的对话,如同韩国、日本的官民对话,同俄罗斯、乌克兰的双边对话。
    
    8、进一步加强中日、中韩官民对话机制,并逐步使其发展成为由三国参加的钢铁共同体。中、日、韩三国不仅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并且有着儒教这一共同的文化基础。随着中国加入WTO以来,三国的贸易将会进一步增加,投资也将进一步兴旺。总体来说,中、日、韩之间促进统合的因素正在走向成熟,今后可能进一步加速。对三国的钢铁行业来说,不仅具有统合的大环境,更有促进统合的小环境。首先,三国都在逐步取消贸易壁垒,如日本、韩国计划从2004年开始对钢铁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政府也承诺到2005年钢铁产品的关税将大幅下降。再者,三国之间的钢铁贸易具有相当比例。以2000年为例,钢铁产品贸易的41%是在三国间进行的。第三,韩、日对华投资踊跃。韩国和日本的钢铁企业从90年代初就开始了对华投资,并计划在今后进一步扩大投资。并且三国之间的技术合作也十分活跃。因此,三国的钢铁行业之间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利益也越来越趋于一致。加强中日、中韩之间的官民对话机制,以及发展成为钢铁共同体,将有利于三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首先,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三国间的钢铁贸易。随着三国合作的加强,贸易壁垒将减少。另外,对中国来说,将有利于短期内扩大已经具备竞争力的钢坯、方坯等半成品及厚板、热扎钢板的出口。因为,日本和韩国都是中国这些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长期来说,中国将通过自身的技术改造以及引进日、韩钢铁产业的先进经验,缩小三国间的技术差距。最后,三国加强钢铁产业的合作,将使亚洲钢铁产业的地位得到提升,在应对类似美国“201条款”的贸易摩擦时,更有说服力。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