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管业的发展面临转折点和平衡点

2003-07-08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中国钢管业目前已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转折点和平衡点。从学术界涌现的观点或者思路来看,存在一些歧见:无缝管和焊管之间的发展关联问题,焊管有螺旋焊管和直缝焊管的发展方向问题。在这种大前提下,就细分为:有发展什么品种、规格的问题,就有发展什么机型、流程以及流程优化的问题,等等。
    一、关于中国钢管发展思路轨迹的历史沿革述评
    今年6月在承德市召开的全国重点焊管企业领导座谈会和4月在成都市召开的无缝管市场研讨会期间,有与会者问我:中国钢管业是不是到了十字路口?这个问题当时我一时难以作出言简意赅的回答。会后我对此作了些思考,在这里谈一点个人意见。首先回顾一下中国钢管发展的历史背景。
    1.1引言:中国钢管业发展方向问题一直是近年来争论的焦点
    中国钢管业在当前情况下,已经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或者平衡点,我国学术界有关论著、学说、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和思路,专家们似乎存在歧见:例如,构成中国钢管业的两大管型——无缝管和焊管,是平行发展,还是有所侧重、倾斜?有一种观点,就是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无缝钢管大国,要继续保持无缝钢管大国的地位。然而,也有不同意见,认为中国要适应时代潮流,优先发展焊管,焊管在许多领域,可以取代无缝管。从焊管来说,有两大管型——螺旋焊管和直缝焊管,也有是平行发展还是有所侧重、倾斜的问题?有一种观点主张重点发展螺旋焊管;然而,也有不同意见,认为中国应当优先发展直缝焊管,因为直缝焊管优点较多。在管型发展这个前提下,又有品种、规格的发展问题,又有机型流程的发展问题。例如规格问题:无论是无缝管还是焊管,都有“大、中、小”规格,应当侧重发展哪个的问题。至于品种,就更复杂了。品种、规格如果确定了,又有机型、流程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说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市场到技术,涉及到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开发、流程优化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钢管业的发展的的确确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或者说平衡点。所谓转折点,从技术上来看,现在确实到了管型相互转换、相互更迭的时期;所谓平衡点,从市场上来看,就是各种管型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空间大小的问题,应重点提升什么产品,发展什么产品,退出什么产品;所谓整体优化,就是从管理上、在工艺流程生产线方面要采取什么技改(革新)措施。这三者是企业在权衡当前显在的和潜在的市场趋势后,应当加以综合考虑的。
    1.2中国钢管发展思路的历史背景回眸
    目前中国钢管发展面临的这种思路性的争论,追溯历史才能找到产生这种分歧的源头。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是“冷战”时代,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封锁、禁运之中,新中国只能向前苏联“一边倒”。于是技术是全盘照搬苏联的一套,例如生物学是米邱林学说,抵制西方摩根遗传学(现在发展为基因学);炼钢是平炉(西方是转炉);钢管是无缝管,焊管是螺旋管。几十年来一贯按这个思路沿袭下来,在中国发展无缝钢管已成“思维定势”、“发展模式”,到1998年无缝管实际产量超过了日本、德国、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是世界上无缝钢管生产第一大国。
    那么,这个第一大国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西方工业大国早已在发展焊管,降低无缝管的产量,就连前苏联也不例外。因此,中国无缝钢管大国的称号并不意味着是技术先进的桂冠。要注意美国到现在无缝管的比例降到18%,焊管比例上升到82%(后面要详细介绍美国的情况)。
    就在世界各主要生产无缝钢管国急剧下调产量之时,而中国却是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中无缝钢管产量增加最快的国家,也是新建无缝钢管轧机最多的国家:80年代以来新建无缝钢管轧机13套,增加年产能力共约2l3.5万吨;中国1980年产无缝钢管96.1万吨,1996年生产326万吨,为1980年的3.4倍。
    与中国同期的世界工业产钢大国选择了调低无缝管产量、发展焊管的战略,若干个后起的产钢大国和地区也没有走发展无缝钢管之路。例如韩国1996年产钢3903万吨,无缝钢管年产量仅2万吨左右;中国台湾省1996年产钢量1277.8万吨,土耳其产钢1317.1万吨?无缝钢管产量很少;亚洲和非洲若干发展中国家也很少新建无缝钢管轧机。为什么呢?其原因有三个:一是世界无缝钢管市场竞争激烈,各主要产钢国家已有的无缝管轧机负荷严重不足,新介入世界无缝钢管市场竞争难度很大;二是无缝钢管生产属高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性行业,技术要求复杂,需要投资多,相对来说,焊管基建、生产投资要少得多;三是焊管技术有较快的发展,在相当多的用途上可以用焊管代替无缝管。典型例子是韩国,他们走的是代替无缝钢管之路,1992年无缝钢管产量仅为1.1万吨,但其年产焊管量却达到246.2万吨。
    应当看到,无缝钢管也有其不可被替代的产品,因此,仍有生存的空间。所以,有些国家如印度、意大利和日本近10年来各新建1套无缝钢管轧机并达到一定规模。
    从上述分析可知,我国长期以来走无缝钢管发展之路,造就了一个“无缝钢管大国”,在技术思路上似乎走了弯路,进入了误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储运设计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林主章指出:“管道工程建设所用的管材,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从无缝,到螺旋缝,到中直缝,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另一方面,却在大量使用无缝钢管,甚至大量进口,外国人对此都表示难以理解”。为什么外国人对中国“大量使用无缝管难以理解”?因为,国外早已用焊管来取代大部分用途的无缝管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中国原来是沿袭前苏联无缝钢管发展的模式,但前苏联70年代后已经在调整无缝管的比例使之下降到43.4%,为什么我国一直照老路走下去?这就不能不值得我们反思了。分析起来,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不计成本、不求效益的痼疾所致;另外,缺乏创新意识,思想禁锢、思维惯性也是一个原因。有关方面有人曾经对焊管技术不理解、不放心,对焊管“无缝化”这个术语采取封杀令,这一封杀令至今仍然有影响。
    中国钢管业的重大变化是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当时,国际上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世界“冷战”局面的告终,西方先进技术不断传入中国,比较先进的直缝焊管技术在80年代至90年代陆续进入中国,还是从石油石化行业开始并加以推广到管道应用上的。
    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于1991年3月11日以(91)中油物字第173号文下发了《关于推广使用直缝电阻焊钢管替代无缝钢管的通知》的红头文件,用行政方式来加以推广。在这方面,冶金行业起步较晚,认识也较迟。这是因为国产无缝钢管当时占到国内市场达92%,对中国建设事业贡献巨大,特别是学术界,有深厚的感情,在技术上对焊管有一定的疑虑,不承认焊管“无缝化”,有的行业杂志不同意论文中有“无缝化”提法;另外一个现实的问题,承认焊管可能替代一部份无缝管,这是涉及到一些企业的产品生存问题。还有一个最初印象问题,焊管在中国的起步阶段技术水平不太高,这也是遭人误解的一个直观原因。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日益深化,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钢管市场的竞争除了品质而外,价格是个焦点,焊管以其质优价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令人瞩目,中国钢管业的发展思路受到变革性的冲击,钢管业向何处去的“转折点”问题,顺理成章摆在企业界面前了。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