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弹簧行业现状、差距和展望

2003-11-13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一、概述
    中国弹簧(不含钢板弹簧,下同)行业是由弹簧生产企业及与弹簧生产相关联企业两部分组成,前者以生产弹簧为主,后者以服务于弹簧生产的弹簧材料制造、弹簧生产设备(包括检测设备)制造为主。两者以弹簧产品为纽带形成利益一致的共同体,参加行业组织,参与行业活动。弹簧作为通用基础件,量大面广,应用领域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所有领域,由于使用环境、场合、功能各异,使各种弹簧的形状和大小差别悬殊,品种繁杂。正因为弹簧本身所具有的固有特征,生产弹簧投资不大,入门技术门槛不高,所以吸引不少人投身于此,全行业内企业数量多达1000余家,遍布于全国各地。
    二、行业特点
    弹簧行业1000余家企业,绝大部分是小型企业,和其它行业相比每个单位的资产和从业人员平均数低于其它大部分行业,全行业从业人员约3万多人,销售在30亿人民币左右(不包括钢板弹簧)。纵观行业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企业性质以民营企业为主,小型企业在行业中占绝大多数,大部分企业从业人员不足100人。
    2.企业遍布于全国各地,但又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与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关系,东部地区是弹簧企业最多的地区,其中尤以浙江的企业数量最多。
    3.企业之间个体差异悬殊,先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接近于国外先进水平,但大部分企业的装备落后,产品质量水平不高。
    4.行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手工操作在不少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占主要地位。
    5.企业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大部分民营企业实施的是家族式管理。
    6.企业间竞争激烈,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而不是在产品开发,技术质量上进行竞争。
    7.产品以来图加工为主,很少参与主机厂同步开发。
    三、市场及展望
    弹簧市场粗略地分,大致有五大块市场,即交通运输、日用五金、仪器仪表、电子电器、工矿配件五个大块。
    1.交通运输市场,包括为汽车、摩托车、柴油机和铁道等行业提供配套和维修件弹簧,这是弹簧行业目前最重要、最有发展前途的市场,销售额接近全行业的40%,仅汽车业2002年悬架弹簧需求为700万件,气门弹簧l亿件(包括摩托车、柴油机制造业),稳定杆120万根。2002年为这些行业配套和提供维修件弹簧总销售额超过10亿元。
    在未来5~7年内,中国的汽车工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年增长率会保持在15%~25%,2003年悬架弹簧需求量有望接近1000万件,稳定杆需求160万根。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弹簧行业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已经作为弹簧行业最大的顾客,并且引起了国外弹簧同行的关注,除抢先一步进人中国市场的几家外资、合资企业外,最近日本发条株式会社、中央发条株式会社也进军中国,要在这块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还有一个弹簧行业的重大潜在市场是铁路系统,随着铁路系统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和高速铁路规划的实施,车辆减震系统面临升级换代,铁路线要安装新型减震降噪元件,都会给弹簧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已经有企业被列为铁道部高速列车弹簧定点单位,也有单位在研制橡胶—金属复合弹簧,用于高速铁路轨道的减振降噪。目前铁路系统的市场还刚开始对外系统开放,虽然开放程度还不大,但潜力可观。
    在未来几年内,摩托车行业不会有很大增长,仍将维持目前年产1300万辆的水平,摩托车减震弹簧和离合器弹簧需求保持在5000万件和4000万件水平,而对环境要求的提高,两冲程摩托车比例下降,四冲程比例上升,会给气门弹簧带来一定增量。
    柴油机制造业受到载重汽车柴油机化的拉动,喷油泵量会上升,配套油泵弹簧市场需求同比增加。
    2. 日用品业及五金业如打火机、玩具、锁具、门铰链、健身器、床垫、沙发等等,就数量而言,对弹簧需求量最大,数以百亿件,技术要求不高,价格非常之低,一般由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小弹簧厂生产,它们在成本上有独特的优势,大弹簧厂难以和他们竞争。近年来国内市场对日用五金类产品需求旺盛,带动了配套弹簧的增长,因而也不时引发新弹簧企业诞生,在未来,市场需求会以每年7%~10%的速度增长。中国加入WTO之后,日用五金产品出口量明显增加,弹簧需求随之拉动,但受到国际市场需求量、贸易壁垒的影响,国际市场有其不确定的一面。
    3.仪器仪表和电子电器弹簧,典型产品如电刷弹簧、开关弹簧、照相机弹簧、计算机键盘弹簧、仪表配件弹簧,这类弹簧中片簧、异形簧不少,不同产品材质和技术要求差别很大。前几年国内仪器仪表、电子、电器行业受到进口产品冲击,普遍不景气,为它配套的弹簧生产厂家受到拖累,最近有所好转趋于复苏。
    4.工矿产品对弹簧的需求,这块市场从纺机摇架弹簧到化工弹簧、电站开关、支吊架弹簧、推土机弹簧等等,涵盖了除交通运输行业之外的其他工业部门,产品的材质、技术要求、工艺过程差别很大,对弹簧需求量与市场对生产资料需求、基建项目规模成正比关系,前几年受到工业结构的影响,这块市场一直处于徘徊的状态,最近有所回升,但仍没有摆脱调整的态势。
    5.弹簧出口市场趋势,据海关统计近两年中国每年出口弹簧在22000t左右,大部分是钢板弹簧,螺旋弹簧只占其中一小部分,产品结构以日用五金类弹簧为主,目的地为港台地区。模具弹簧、汽车配件弹簧有少量出口到日本、欧美、东南亚市场,但没有真正进入OEM配套。近来一些美国汽车公司为降低采购成本,把包括弹簧在内的汽车零部件采购转向中国,并辅之于行动,去年中国弹簧厂和美国福特公司签署了配套合同,开创了中国弹簧进军美国OEM配套市场的先例。随着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的确立和弹簧行业技术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弹簧出口市场前景广阔。
    四、产品技术、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
    和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弹簧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要落后30年,个别企业落后10年左右。在质量保护体系方面,稍上一些规模的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的不少,还有一部分企业通过了QS9000和VDA6.1以及ISO/TSl6949认证,即使如此企业内的实物质量、废品率、过程控制能力问题仍然不少。在所有配套弹簧中(除军工等特殊产品外)汽车工业是要求最高的,其中尤以悬架弹簧、气门弹簧、稳定杆最为典型,最能说明行业现状和差距。目前整个行业生产汽车悬架弹簧企业有十多家,生产气门弹簧的有上百家,生产稳定杆的也有四、五家,比较普遍令人关注的问题是:
    1.缺乏自主的独立开发能力,大部分企业按来图制造,绝少参与同步开发,产品设计权、更改权、认可权都掌握在主机厂手中,主要在国外汽车公司手中。然而全行业的开发能力差,实验手段有限也是不争的事实。如用计算机有限元设计非线性悬架弹簧,个别企业做过一点尝试,而对异形截面气门弹簧设计与试验,稳定杆(空心、实心)的数学模型和成形磨具设计都是空白。
    2.现代物流和集约化生产对大多数企业还十分陌生,大部分企业的生产方式还是几十年前按工序分块生产,只有少数企业组建生产线,按产品流程组织生产。
    3.弹簧制造技术,如非圆截面气门弹簧、变径、变截面的S形悬架弹簧、空心稳定杆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全行业只有少数几家有能力生产。
    4.新工艺,对弹簧寿命至关重要的表面强化新工艺如热喷丸、应力喷丸还没用于批量生产(已有企业准备引进设备)。
    5.除个别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表面涂装工艺落后,难以达到720~1000小时耐蚀试验要求。
    6.产品质量方面,工艺控制手段落后,大多数企业的过程能力Cpk值,达不到1.33,表现为产品实物质量不稳定。
    7.检测手段落后,除个别企业之外,大多数企业缺少齐全的检测手段。
    而国外弹簧行业的产品技术、质量趋势为:
    ① 参与汽车公司产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② 生产过程一物流,不落地生产,重视产品的在线检测;
    ③ 产品向高应力、轻量化、多品种方向发展,和30年前相比,弹簧应力提高20%,重量下降30%,气门弹簧从内外双弹簧结构,转向单弹簧结构,品种上出现非圆截面气门簧。悬架弹簧从等截面圆柱形发展到变径、变截面、非线性悬架簧、S形、香蕉形悬架簧。稳定杆从实心发展到空心。
    ④工艺手段上悬架弹簧冷卷比例上升,热卷下降,热卷加热趋向使用少、无脱碳的中频加热。高应力弹簧使用热喷丸、应力喷丸工艺,表面涂装使用复合涂层工艺。
    ⑤产品质量要求供货缺陷率小于60ppm(有些公司要求25ppm),Cpk≥1.33。
    ⑥弹簧应力强化更重视定量数据——压应力层深分布数据。
    ⑦弹簧疲劳试验要求模仿工况,次数从20~40万次增加到100万次(一般条件下)和50万次(盐雾条件下)。
    ⑧耐蚀试验要求从240小时到720小时,甚至1000小时。
    如前所述,中国加入WTO之后给弹簧行业带来商机,但以现有的技术质量水平去应对出口市场,必然会隐含风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升自身的技术质量水平,首先要有投入,有些企业在技改时受到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条件制约,设备改造和连线力度稍有欠缺。还有一些企业规划了崭新厂房、生产装备,工艺手段变化不大,新瓶装旧酒,手工作坊痕迹明显,必然影响到企业竞争力。
    五、弹簧生产相关企业情况和差距
    1. 弹簧材料生产状况和技术质量水平
    弹簧是对原材料十分依赖的行业,目前弹簧行业对弹簧材料年需求量(不包括弹簧钢板)约6万t,现实情况是国产弹簧钢和弹簧钢丝占有的是低端市场,高要求的弹簧如为轿车配套的悬架弹簧、气门弹簧材料相当一部分需要从国外进口,异形截面材料甚至在国内找不到生产商。日本和韩国是向中国出口弹簧钢丝最多的国家,瑞典、德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地区也向国内进口一部分材料。近年来汽车工业发展也拉动了弹簧材料的生产,90年代以来国内新上马了近十条弹簧钢丝生产线和五、六家生产弹簧钢的特钢厂,生产各种弹簧钢丝的小拉丝厂不计其数。虽然在质量方面国产钢丝比不上进口产品,但价格低廉,所以也被用于制造微型车、面包车悬架弹簧、摩托车减震弹簧、中低应力气门弹簧、一般弹簧和异形弹簧。用于制造热卷弹簧的弹簧圆钢大部分使用国产材料,也有少量进口,和进口圆钢相比国产弹簧钢价格优势并不大,质量规格和品种也有差距。
    我国弹簧材料最大差距是新产品开发这一块,为顺应汽车向轻量化方向发展,日本钢铁公司与弹簧企业合作开发出一批可用于应力为1200MPa,甚至1300MPa的新型材料;知识产权属于钢厂与弹簧企业共有,对其他方实行技术保密,市场封锁,我国弹簧企业在这方面处于不利境地。开发新型材料涉及到基础研究,钢厂设施改造,资金投入一系列问题,而弹簧钢产量在总的钢产量中只占极小一部分,难以引起钢铁企业研发兴趣,和国外的差距将保持下去。
    2.弹簧加工设备状况
    中国目前制造弹簧加工设备和测试设备的企业为数不多,但企业的研发和装备与国外相比差距十分大,其中弹簧测试设备开发依托数字技术,新产品开发下了些功夫,情况稍好一些,主要问题是:
    生产品种单一,大部分企业只能生产一两种规格,不成系列,更没有能力生产成套设备,设备之间的连线、物流控制处于空白状态。
    大部分产品停留在仿制阶段,而且大多数仿制的是过期的老产品,缺少自主开发能力。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设备如大规格(大于14毫米)卷簧机、应力喷丸机、在线的热压机、负荷分类机等都不能生产,必须进口。
    六、外资在弹簧行业的投资趋向
    在改革开放之初,港台资本就把触角伸入大陆,作为试探性投资,地点局限于深圳、珠海特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家电、五金建筑等行业在大陆的崛起,对配套弹簧需求大增,促进了外资的投资积极性,广东特别是东莞集中了不少生产小弹簧的企业。90年代以后,汽车工业发展又吸引了一批外商在华投资,并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1.外资、合资企业绝大多数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区域,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是外资、合资企业最多的地区。
    2.早期进入的以港台资本为主,生产和投资规模都比较小,产品以小弹簧为主,产品主要为家电、计算机、日用五金配套,也有部分返销到台湾、香港。
    3.生产汽车弹簧的外资、合资企业基本上都是尾随汽车公司在华投资设厂,这些公司原来就是汽车公司的原配套厂,和主机厂关系密切。如已进入的谢得尔、克虏伯、欧雷法、日本发条、中央发条和正在计划投资的M&B、大圆都属于这一类型。
    4.投资形式从以合资为主逐渐转向独资或合资控股为主,如上面提到的日本发条、M&B、韩国大圆都采取这种战略。
    5.外资在华市场分割初见雏形,日本和欧洲公司产品以汽车工业配套为主,港台公司以家电、计算机、日用五金配套为主攻方向。
    七、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弹簧行业的影响和对策
    根据WTO议定书,中国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有五年保护期,但为汽车配套的弹簧不在受保护清单之内,弹簧进口关税下降一步到位,意味着中外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今后三到五年是中国企业最艰难的时刻,老产品降价,同时数量逐步萎缩,新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甚至更低。更主要的是新产品越来越多,开发周期越来越短,在人力、物力上需要大量投入,并且由于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产品要送到国外、甚至在竞争对手处认可,会遇到种种障碍。一方面是主机厂的降价压力,另一方面国外竞争对手虎视眈眈在华投资设厂,再加上产品升级换代节奏加快,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欲改变目前的不利环境,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
    1.裁减冗员,压缩管理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2.扩张生产规模,实行集约化生产,降低单件生产成本。
    3.加快技术进步,加强产品研发力量,重点在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和生产装备改进,实现敏捷化,多品种生产,以适应市场快速化反应。
    4.持续改进挖潜,推动和实施现代化管理。
    如果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沉着应对,历经磨难仍能生存,企业将产生质的飞跃,完全有可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反之前途可虑。
    与汽车配套弹簧企业相比,生产小弹簧为日用五金、家用电器配套的企业在中国进入WTO之后日子好过得多,产品随配套件漂洋过海,进军国际市场,就此而言WTO带给他们的是机遇。对于整个弹簧行业而言,中国进入WTO后是危机与机遇共存,相比之下危机更为现实和直接,这是必须正视和面对的。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