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冷轧薄板市场价格合理回归中需要理性和智慧

2006-01-27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以冷轧薄板为代表的国内不锈钢市场价格,与自然界冷暖完全是反着的。在经历了2005年4月起至11月止,最大跌幅高达9000元的连续八个月的下跌后,从自然界最冷的2005年12月起,市场价格出现了由缓至急的反弹,2006年元月下旬与2005年11月下旬比,已经反弹2500多元。
    
    应该说,与2005年11月下旬国内不锈钢冷轧薄板价格跌入谷底,生产厂家和流通商全面严重亏损相比,目前的价格上涨属于合理回归。目前,流通商已经扭转了亏损局面,即使生产厂家价格近两个月累计上涨1500元左右,但流通商仍有1000元左右的毛利。难怪一些流通商一边惊呼不锈钢的春天来了,一边又开始谋划吸货。相对而言,钢厂还是比较谨慎地跟着市场,在市场已经上涨2500元以上的情况下,仅仅上涨了1500元。与去年同期钢厂总是引导市场涨价相比,这种谨慎跟涨的策略显然要明智许多。
    
    长期以来,生产厂家与流通商,谁应当是市场价格的主导,一直是业内热衷的话题。无论从“价格围绕价值随着供求的变化而波动”的经济规律理论,还是从不锈钢生产和消费相对成熟的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看,都是生产厂家在主导市场价格的变化,因为生产厂家不仅最清楚价值水平,而且掌握着供应的主动权,还应当是掌握着需求信息的。在我国,2003年以前,也是生产厂家掌握着价格的主导,但这种掌握也仅仅是部分掌握,因为在当时,进口产品占据着国内市场的多数份额,从本质上说,是进口产品决定着国内市场价格,国内生产厂家更多时候是在跟着进口价格走。但是,从2003年3月起,国内生产厂家价格制定对市场的指导意义在逐步失落;2004年曾经出现:上半年生产厂家涨价市场跌价和下半年生产厂家降价市场涨价的两度大的背离;尤其明显的是2005年全年,国内生产厂家的价格完全失去了对市场价格的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说,国内产品逐步占据市场的多数后,国内生产厂家还不适应新形势下价格制定。
    相比较而言,国内流通商的出现、成长和发展,较早于、也较成熟于国内生产厂家。尽管就个体而言,国内不锈钢流通界更分散,任何一个流通商个体都缺乏决定市场的能力,但从整体上说,流通商确实比钢厂对市场的影响更大。以2005年六月下旬国内生产厂家主导的涨价与这次涨价的比较为例,更可以清楚地看到流通商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
    
    2005年六月下旬,针对当时国内市场价格严重超跌的形势,国内生产厂家曾在杭州开会,出台了一个23000元的价格,且制定了凡低于这个价格销售的流通商取消代理资格的政策,这个价格及政策的出台,也引起了短暂的价格反弹,但很快就重新下跌了,而且这一跌与随后出现的LME镍价大幅度下跌相互作用,造成2005年11月份跌入谷底的恶果。对这次生产厂家涨价失败,有人评论说是钢厂缺乏统一思想各自打小算盘造成的。我更以为是由于生产厂家尽管有合理愿望(23000元在当时应当是一个略有盈利且并不太高的价格),但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时机:2005年上半年的大幅度降价是从3月份起进口产品突然大幅度上升造成的,是从四月开始逐步明显的(四月比三月降价2000多元),进入六月后,这一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而且有加剧的迹象,当时进口产品没有明显下降,市场库存比四月底还上涨了近20%。在这种形势下,空有良好愿望显然是不行的。
    
    2005年11月则不同,这时市场库存比六月下旬降低了50%多,比四月下旬下降了43%,而且国内几个主要生产厂家都没有增产计划或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下半年进口连续下降,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上半年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时,国内几家主要流通商,通过相互沟通,在全面掌握了需求保持稳定增长、下游客户原料库存接近于零、市场价格已经跌破生产成本价、市场库存严重不足等各方面的信息后,从12月中旬起,开始一路涨价,且成功地涨了近两个月。
    
    上述涨价成功的原因,也正是我们肯定这次涨价是合理回归的理由。但是,且不可过高地估计这次涨价的成功,更不可因此而失去理性,涨过了头,重复2005年一季度涨价过高的错误。
    避免重复2005年一季度涨价过高的错误需要参照的相关因素:
    1、按照目前不锈钢净出口国家和地区本土价格计算,进口到我国的最低成本23500元人民币/吨。
    2、按照已经进入香港等待向我国出口的香港价格或一些国家和地区向我国进口商的报价计算,进口到我国的最低成本21500元人民币/吨。
    3、按照单一冷轧厂进口原料价格与出厂价计算,薄规格已经基本不亏损,基价尚有约1000元亏损。
    4、按照全流程厂镍铬等重要原料价格与出厂价计算,薄规格已经小有盈利,基价尚有约500元亏损。
    5、避免流通商再次囤货,流通市场库存继续保持2005年四季度水平。
    6、不要给下游客户持续不断涨价的信号,避免下游客户囤货。
    
    总之,不要刺激进口增加,不要刺激生产厂家扩大生产,不要刺激流通和下游客户囤货,市场才有可能保持稳定。保持市场稳定,实现我国不锈钢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理性和智慧,需要生产厂家、流通商、下游客户共同保持理性、发挥智慧。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