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接受铁矿石涨价19% 海运费下降减低涨价影响

2006-06-21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海运费降低可基本消化涨价影响;中国明年或能制定铁矿石基准价格
    经过六轮的谈判,中国钢企最终无奈接受铁矿石涨价19%的结果。好在海运费的降低,可以基本消化由此带来的新增成本。国内钢铁市场也不会遭受较直接影响。
    昨天,宝钢集团代表的中国钢厂与铁矿石主要生产商必和必拓(BHP)公司达成价格协议,粉矿和块矿价格比上个年度上涨19%;与此同时,宝钢与另外两家铁矿石巨头——澳大利亚力拓集团下属哈默斯利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也已达成同样的价格协议,价格信息将分别在今明两天发布。
    淡水河谷公司铁矿石部执行主管Jose Carlos Martins 近日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按照中国的采购量,中国有制定基准价格的资格,也许明年中国可以制定铁矿石基准价格。对钢厂影响不大
    据测算,接受19%的铁矿石价格涨幅,中国将为此付出100多亿元的新增成本。但涨价对钢厂的实际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业内人士分析,铁矿石每吨涨价19%,相当于7~8美元,对吨钢成本的影响在100元左右;而目前海运费已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10美元,如果后期海运费能够保持稳定,价格上涨的费用基本可抵消。
    但对中小钢厂来说,吨钢成本100元的上升压力不小。据统计,去年底到今年初,全国平均吨钢利润只有150元。“对铁矿石涨价的消化,主要还是通过钢材价格的提高。”天津市荣程钢铁厂负责铁矿石进口的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这家钢厂属于中型钢厂,钢产能200万吨/年。
    可以让钢厂欣慰的是,炼钢用的焦炭、白云石的价格今年却在下降,而且一些钢厂已经找到了降低成本的方法。“以前我们转炉的渣子是没用的,但现在通过对渣的滤化处理,可循环利用,再变成铁水。”江苏沙钢集团副总裁马毅说。
    钢铁市场受冲击有限
    铁矿石的涨价对下游各行业的影响,也并没有那么直接。
    据记者了解,从年初到现在,国内每吨钢铁的价格已平均上涨了1000元,“这完全是受钢材供求关系的影响,尤其是国际钢材需求的拉动。未来钢铁市场的走向,也主要由钢铁的供求关系决定,而不是铁矿石的价格。”吴文章说。
    “铁矿石涨价19%后,巴西进口铁矿石的长期合同价格已经与现货价格基本一致了。”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会长邹健告诉记者,而目前铁矿石现货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5月的价格比1月累计下降了大约4.89%,比去年12月下降了5.35%。从进口数量来看也在减少,1月为2658万吨,5月已降至2457万吨。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决定,在今明两年分别淘汰200立方米及以下、300立方米及以下的小高炉,并严格控制进口铁矿石的流向,防止铁矿石流向国家明令淘汰的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装备。这些都有利于明年铁矿石和钢铁市场供求关系的稳定。谈判经验欠缺导致被动
    国际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之一的一位高层对记者坦言,如果没有中国的坚持,19%的涨幅不可能达成,在谈判开始前,三大巨头要求的涨幅是20%~40%左右。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消费国、进口国和铁矿石进口国的中国,占据43%的全球海运铁矿石贸易量,却依然没有把话语权转化为最终的定价权。去年的71.5%铁矿石价格涨幅,已经令中国钢铁行业多付出397亿元。
    “此次中国没有改变19%的涨幅,与缺乏谈判经验有比较大的关系。”邹健说,三大铁矿石巨头抓住了欧洲钢厂更多使用球团矿的特点,率先与他们达成铁矿石涨价19%、球团矿降价3%的协议,使中国陷入了被动,而中国需要的球团矿,只占进口量的10%。
    博弈19%:“中国价格”的重要探索
    以宝钢为首的中国钢铁企业最终接受了世界三大铁矿石企业精粉矿和块矿价提价19%的要求,国人企盼的“中国价格”并没有实现,这难免让人失望。但纵观此轮谈判,我们认为,这个19%是在中国企业与矿石商激烈博弈后的19%,而不是妥协的19%。
    此次中国企业首次抱团参与国际大宗原材料议价,虽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但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今年铁矿石商最初提出的条件是提价20%-40%,但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之一的一位高层也承认,如果不是中国的强硬的态度,今年铁矿石的提价不会是19%,可能会是更高的30%或40%,这比起去年中国被迫接受71.5%的涨幅,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此轮博弈中,虽然中国最终接受了19%的定价,但三大矿石巨头也不得不正视这个世界最大钢铁生产国的话语权和定价权。长期以来,国际铁矿石界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过去亚洲是以日本等国钢厂为谈判基准的,中国钢厂少有发言的权利,但今年的世界铁矿石贸易谈判,中国已经取代了日本,成为谈判的主导,并为以后的谈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至于巴西淡水河谷高管认为,中国可望最快在2007年给铁矿石定价,实现“中国价格”。
    最近几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处于“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的境地,在成为制造中心的同时,也进口大量的原材料,这使得国际原料市场随着“中国需求”而水涨船高,并在一定程度上挟持了中国企业,在稀有金属、石油等领域均是如此。
    在铁矿石领域,中国企业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与国外企业谈判,是中国企业共同发声的重要一步,但很遗憾“话语权”没有转化成“定价权”,这也给今后的铁矿石以及其他行业的谈判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首先,中国钢铁企业的“多、散、弱”是制约谈判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材生产国,2005年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份额的30.9%,超过了另外四大产钢国日美俄韩四国的总和。
    但中国钢铁企业之多也是世界之最(多),且集中度非常差(散),2005年中国前5名钢铁企业占全国钢产量的比例只有21%,而俄罗斯是79%,日本是64%。相比较而言,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只在世界列第6位,且中国企业大多数只能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弱)。
    “多、散、弱”的结果是,竞争无序,盲目扩产,这直接导致了铁矿石的供不应求。中国在三年之内累计增产钢材1.5亿吨,相当于日本一个国家的年钢产量。
    尽管宝钢代表的16家企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做不到说一不二。就在宝钢和外方谈判胶着的时候,国内就有些中小企业和铁矿石贸易商与国外铁矿石供应商“眉来眼去”,大量进口现货,这显然增加了宝钢谈判的难度。
    其次,对进口铁矿石的过分依赖也是中国钢企的隐痛。中国钢铁产量快速增长,却不得不大部分依赖进口,因为中国铁矿石产量少,且品位低,要将其转化成可用矿的成本和进口价相同甚至更高。
    相比中国,欧洲的安赛乐主要做高附加值产品,主要用的是球团矿,对精粉矿和块矿需求不大;印度的米塔尔有强大的自主矿山的支持;日本则通过参股或控股国外矿山来冲抵损失,所以他们在谈判时显得游刃有余,与中国结盟的愿望也不强烈。
    再次,中国钢企因为首次抱团独立与外方谈判,在经验和技巧上多少显得不足。首先就表现在对世界市场的供需分析与预测上,外方做了大量的准备,而我们有关机构的预测数据与现实差距太大,这直接导致了谈判的被动。
    另外,相比起我们用“蛮力”,外方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术,他们针对中国大量使用精粉矿和块矿,而欧洲钢企大量使用球团矿的现实,巧妙地制定了精粉矿和块矿价提价19%,而球团矿降价3%的定价策略,让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率先接受了这一价格,从而形成了世界其他钢厂的基准价。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中国企业只有抓住此次矿石提价的契机,加快国内钢企兼并、重组和联合的力度,快速提高产业集中度,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在国外矿山开采投资的力度,努力开辟其他铁矿石贸易市场,研究世界供需走势,才能在来年成为真正让外方惧怕的铁矿石定价者,形成坚实的“中国价格”。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