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刀霍霍中国刀企还要磨刀几回?

2006-12-12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欧盟推迟入粤考察刀具等五金制品,国产刀企得以自我调整,大品牌已经在材料和工艺上找到突破点,如何提高附加值仍是全行业的沉重话题
    日前,广东阳江检验检疫局的一名官员证实,欧盟原定于今年11月到广东阳江对与食品接触类五金塑料制品企业的考察评估,将推迟到明年第一季度。听到这个消息,阳江的日用五金刀具企业长舒一口气。对他们来说,这将是一个有益的自我调整期。
    就在这个消息爆出的头一个月,也就是10月份,第五届中国(阳江)国际刀剪博览会在阳江市“中国刀具城”隆重开幕。在当天的开幕仪式上,来自国内外的客商与当地政府或有关企业签下10亿多元的投资和贸易项目。
    大单的背后,却有隐忧。除了尽管推迟但终要到来的欧盟考察评估,据业内人士透露,自2001年起,我国出口日用五金刀具等消费品遭退货现象呈逐年上升之势,因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遭欧盟通报数量也逐年增多。其中三分之一的产品,是作为中国刀剪之都的广东阳江企业生产的。阳江经贸局一官员分析说,如果欧盟对中国此类产品关闭大门,欧盟此次检查评估可谓事关阳江企业存亡。
    一边接大单,一边等评估。阳江刀具的境遇可以说是我国日用五金刀具行业的一个缩影--产量大,整体水平低。在国内市场“洋刀霍霍”之下,低附加值的国产刀具还面临国外市场大门随时关闭的危机。
    “终身磨两次刀”需要什么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刀具市场上,仅仅是“不锈”,已经不能使企业站稳脚跟。由于钢材和淬火对于刀具的质量有决定性作用,各大品牌都在这两方面下足了功夫。
    不久前,全国许多媒体都报道了一则消息:广东阳江十八子集团精密特钢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在刀剪行业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该公司生产出国内首创钢种,即使用于刀剪行业的高碳马氏体高档不锈钢材料--精炼5铬15钼钒。
    几个月前,宣称将挑战传统工艺的“高硬度不锈钢菜刀生产创新基地”项目在重庆正式立项。该项目成功地开发出达到国外名牌刀具产品硬度,即HRC为58至61度的高质量不锈钢刀具。据投资人陈德明介绍,传统工艺生产的不锈钢菜刀,每把的售价在20元左右,而他开发的不锈钢菜刀,售价每把150元,是高新技术带来了高附加值。
    国产刀具紧锣密鼓
    “磨刀”的同时,“洋刀”巨头更是来势汹汹。德国双立人开发的特殊涂层技术,使刀刃锋利无比,且无需日后磨刀而保持锋利。其奥妙便是在摄氏2000度高温下以超音速的速度将硬金属粒喷涂在刀刃上,从而使刀刃持久锋利。因此,双立人自信地宣称,自己的刀“终身只需磨两次”。
    然而,激烈竞争之下,不少刀具企业不仅不积极谋求创新,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由于原材料涨价,很多刀具企业使用劣质钢板,刀柄与刀身结合处的五金件更是粗制滥造,有的刀使用不到一个月就出现卷刃、刀柄脱落等现象。很多消费者说,一把普通菜刀,买国产的便宜,用不了几年就坏了,买进口的虽好用,却又太贵,一把菜刀上千元甚至上万元“很不值”。
    天时地利更要人为
    有关资料显示,去年我国共进口各类刀具产品23364件,比上年增加64%;进口刀具购置费高达近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7%。“洋刀”畅销势头不减。业内人士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显著的今天,明确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找准五金刀具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并迎头赶上,便显得尤为重要。
    据介绍,我国刀具材料的资源得天独厚。2003年,我国生产高速钢6万吨、硬质合金1.25万吨,都占到世界总量的40%左右。但是,同年我国刀具的销售额,还不到全球刀具销售额的6%。这个巨大的反差说明,我国刀具产品的附加值太低。但很多企业认为,刀具工业毕竟是一个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规律是不一样的。很多技术和经验,要依靠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据中国五金协会人员介绍,我国刀具工业在近年的改革发展中,也开始注意根据自身条件,准确定位,选择合理发展模式的问题。很多大中型企业,都放弃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开始呈现各自的特色。但是特色产品和服务的比重还不够大,转型速度还不够快,说明企业紧迫感不强,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所以改革的步伐还要加快。日用刀具在我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如何在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中加强自身品牌的持续发展,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关键问题。如果不能与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对接,曾经的辉煌也只能是明日黄花。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