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俊:谋大势 定好位 选准靶 走新路

2007-04-12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到尽头。“十一五”继续准备大干快上的企业可能会走向反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李世俊日前在首届山东材料大会上指出,在资源严重约束下推进工业化进程,转变增长方式是唯一出路。钢铁企业应当跟紧用钢行业新型工业化的步伐,谋大势,定好位,选准靶,走新路。
    
    认清大势 转变靠数量发展的模式
    
    善奕者谋势,不善奕者谋子。会下棋的看“势”,不计较一个“子”的得失;不会下棋的才谋“子”呢!看什么“势”?李世俊认为,最重要的“势”,要看到钢铁工业以数量取胜的时代已经终结,完全靠数量发展的模式应该更改,应该加快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绩有目共睹。然而,在“三步走”战略的头两步过程中,某种意义上是以“透支”资源、“透支”环境为代价的。“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迈进。李世俊判断,“十一五”前二三年,经济增长方式难于出现大的转变。后两年经济增长将出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中国有可能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将从高速增长,过渡到持续、较快增长。这将意味着钢材需求还会增加,但增速将变缓放慢。因此钢铁工业的增速也将变缓。钢铁行业“十一五”面临市场拉动强劲、制约条件突出的发展态势,靠拼资源、拼能源的老路走不通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到尽头。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世俊说,“十五”期间抓准快速发展期机遇的企业当了“俊杰”,然而“十一五”继续准备大干快上的企业可能会走向反面。在水资源、矿产资源、运输等条件严重约束下推进工业化进程,转变增长方式是唯一的出路。
    
    定好位 开拓用钢新市场
    
    在有近70家冶金企业和来自化工、建材、轻工、陶瓷等行业共同参加的山东材料大会上,李世俊指出,钢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要的一条就是跟紧用钢行业新型工业化的步伐。认真研究今后钢材需求的品种结构、行业结构、地区分布结构。不仅要研究用钢数量的变化,更要研究用钢行业“十一五”期间技术上怎么进步和发展。只有把这些研究细了,企业的产品定位才能定得准。定好位才能找好路。
    
    李世俊分析指出,在今后几年里,用钢行业的发展将会给钢铁工业带来较大的市场潜力和商机,用钢行业的技术进步将给钢铁产品结构调整提出崭新的课题。他介绍说,铁路、煤炭、电力、建筑、机械等主要用钢行业的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都将对钢材质量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国特高压电网建设升级将加快,将带动输电塔用钢升级。我国输电塔一般采用20-70米高的角钢塔,今后将更多建设100米以上、多采用组合角钢塔或钢管塔的输电高塔,对输电塔的钢材品种、规格、强度提出更高要求。煤炭行业“十一五”规划建设13个大型煤炭基地、98个矿区,建成300个高效安全现代化矿井。木支护等落后开采方式将被取代,锚杆支护是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发展方向,预计2010年锚杆支护用钢量将达350万吨以上。为提高煤矿巷道安全性,高强度、高韧性、抗冲击钢材需求增加;为适应综合机械化采煤,承受压力增大的液压支架产量呈现爆发性的上升态势, 抗拉强度高的中厚板需求量增加;煤炭机械正向大功率、高性能方向发展,要求钢材强度、耐磨性不断提高,需求更多的高强中厚板和耐磨钢、防腐钢、大规格矿用圆钢、预应力钢绞线等钢材。铁路将建设“四纵四横”高速线,客运提速,货运也要提速。货运发展的方向是重载,货运提速对货车的要求是“轻”。为延长寿命,货车车辆用钢将增加高强、耐候钢板的需求。为节约土地,一桥4线或6线的铁路公路两用的高速通过桥将出现。南京大胜关大桥有300km/h的京沪客运专线2条线、200km/h的上海成都客运专线2条线、南京城铁2条线,共6条铁路过桥,对钢材提出很高的要求。大跨、重载钢桥需要高强度高等级钢材,整体焊接结构需要钢材具有良好焊接性能与高韧性,需要适应大线能量、高湿度与不预热的条件。钢铁企业应当在用钢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寻找商机,共同发展。
    
    选准靶 把握市场多层次
    
    李世俊认为,分析市场应当是两句话:一个是市场的多层次共处,一个是市场的高级化进程。建新生产线,不是瞄准现在的市场,而是瞄准明天的市场。打市场这个“移动靶”必须有一个提前量。中国古代有句很好的哲理:天地四方曰“宇”,宇就是空间,就是市场的多层次共处;古往今来曰“宙”,宙就是时间,就是市场的高级化进程。市场分析应当坚持这一哲理,放在时间和空间的立体坐标中分析。这样才能选准“靶”,打准自己的“靶”。
    
    在市场的高级化过程和市场的多层次共处中,企业不只是定位高有出路,定位准也有出路。不少钢铁企业都在找“精品”的靶子,轿车面板、轮胎钢帘线,千军万马打“精品”靶。实际上一批企业是打不出明堂的。比如,与 “五金之都”有地缘优势的中小型钢铁企业不妨把目标调整一下,与这些企业构建产业链,也许变换思路天地宽。李世俊介绍说,五金行业用钢不仅“杂”,而且多。比如一把雨伞用钢220克,中国一年生产15亿把。福建有个镇,一年生产3.25亿把雨伞,消耗钢材40多万吨。拉链1米用钢10克,中国一年生产280亿米,消耗钢材20多万吨。过去谁也没想到五金行业用这么多钢。虽然是低档的,但是不干不行。因为这些产品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轻工业吸纳了就业总人数的25%。这些领域也是分层次的,“锁”在一般人眼里是低端产品,但高档锁使用的钢材绝对是冷轧带钢的精品!
    
    走新路 构筑市场“引水管道”
    
    随着钢材供给越来越多,需求增速的变缓,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瓜分有限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无论采取“差异化”还是“成本领先”战略,企业取得利润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李世俊认为,“十一五”时期重要地是建引“市场之水”的“管道”,把市场的水引到自己的桶中。钢铁企业一定不要只盯着自己的价格、自己的成本,只注意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应当把目光从市场的供给方转移到需求方,转向为需求方提供价值的飞跃,关心怎么为用户创造价值和利润,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从而开创新的市场空间。用户需要合适价格的产品,更需要“效用”。效用就是服务期和服务质量。企业应当实现成本、价格和效用三者统一的战略。
    
    李世俊说,今天的市场,不是谁生产钢板谁就能挣钱。如集装箱用钢。去年生产232万标准箱,消耗390万吨钢材,其中170万吨是进口的。集装箱出口带走钢材262万吨,但是带走国产钢材只有92万吨。如果今后投产板带材,能把这一块搞下来就行,顶替进口,让更多的钢借集装箱的“船”出海。
    
    转变增长方式,首先要更新观念。李世俊以“木桶原则”为例分析,前几年,大家靠增加产量挣钱,眼睛盯着哪个工序产能低就补哪个“短板”,把缺补上去,产能就上去了。但是现在不行了,板补上了,又做了很多桶,发现没那么多水。现在有两点需要改变,一是要寻找技术的“短板”,不是寻找产能的“短板”;二是怎么把市场的“水”灌到你的“桶”里。李世俊认为,“十一五”时期,“建桶”重要,更重要地是建“引市场之水的管道”。目前值得关注的是,就一些钢材品种而言,市场仅有“一盆水”,我们却准备了太多的“桶”,还有不少钢铁企业在造新的“桶”,以便盛更多的水。必须看到,当务之急不是再建“新桶”,而是如何建立一条管道,把 “市场的水”引到自己的“桶中”。在这方面,德国钢铁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04年,德国消费钢材3700万吨,其中供给电器工程、钢结构、建筑业、机械工程和汽车工业五大用钢行业消费的3200万吨钢材中,47.5%是通过加工中心供应的。蒂森克虏伯公司不仅设立钢铁生产部生产碳钢、不锈钢和特殊材料,还设立产业发展部负责钢材产品的延伸和优化,为客户提供钢材加工服务,服务对象是下游广泛的钢材加工工业客户,同时设立加工服务部专注碳钢扁平材深加工市场,构筑了非常强的产业供应链。他们不仅为下游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包括设计、工程和工厂规划,单个配件和模块单元以及复杂的系统,还生产制造装备,在客户的生产点实地设计和建立制造装备,协调物流等。
    
    李世俊指出,今后钢铁企业必须重视与用户共同建设供应链,重视钢铁产品应用技术研究,追求供应链竞争力,将目光投向用户价值的提升上。不学这“招”,在世界上就没有位置。
    
    李世俊提醒说,战略机遇期不是永远存在的,时机不是无限期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机遇不可能总在我们“河东”。能否争取“50年河东”,取决于能否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如果不珍惜机遇,不抓紧时间调整,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下错几步棋,企业的发展就会难以逆转的偏离方向。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