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钢城”陷入竞争乱象

2007-04-26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一个小特钢的成长史
    11年前,市一造纸厂工人李满红下海创业,在西塞乡办起了一个小锻造厂。6年后,他卖掉老厂,又筹资400万元再建新厂房。如今,他的企业已经配备了炼钢—锻造——精整的模具钢流水生产线。
    李满红位于郊区的厂房四周绿意盎然,简陋但清洁的厂房内,钢锭、钢材堆放整齐,生产秩序井然。李满红自豪地说,如今每年厂里可上交税收10多万元,约60名原冶钢下岗失业人员在此实现了再就业,职工月收入达1500—2000元。
    在昨天采访的间隙,另一家特钢企业人员碰到技术难题前来取经,对工艺显然非常娴熟的李满红一一相告。“以前我也是一张白纸,但现在工艺与技术方面我不比技术人员差。”他的办公桌上有多本厚厚的专业书籍。但工人出身的李满红仍深感压力巨大,“要适应市场竞争,不仅要专业,还要懂管理。”
    2005年,在生产经营不太正常的情况下,一直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李满红投资十多万元,购置回环保设施,并特意为此停产一个月来安装设备。“做企业大到原材料购进、生产、市场、人员工资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周全,还要关注国家大政策,经常是整夜的睡不着觉。”
    双休日几乎从不休息,经常和工人一起上夜班。象李满红一样,多是下岗工人或农民出身,通过自身长期艰苦不懈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私企业主们,几乎个个都是早生华发。
    黄石模具钢占国内1/3份额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出现首家小作坊式的小特钢企业起,至目前我市已有大大小小的特钢企业300家以上。
    2003年是我市小特钢企业的快速成长期。当年,随着我国基础建设大批上马,国内钢材一路看涨,其中以模具钢风头最劲。“那一年所有的钢材涨疯了!特别是模具钢供不应求。”一位颇具规模的特钢企业主回忆称。一边是市场的利好消息刺激,一边是进入行业的门槛相对较低,于是一大批在一旁看得眼热心跳者纷纷涌入。
    据称,当时20多万元就可买一台小锻锤,在郊外深山搭建一个简易的厂房,引进原冶钢有经验的下岗失业人员组建成员工队伍,就可匆忙上马。这种大举进入的态势在2005年才稍稍停歇。据业内人士估计,在西塞街办—汪仁—河口一带,就新增了上百家大大小小的特殊钢厂。
    随之出现的变化是,投资规模从此前的几十万增长到几百万,最初的小锻锤厂开始配套建小炼钢炉,甚至配套出现轧钢、精整等整套生产线。据不完全统计,在黄石范围内,这样的大大小小的以模具钢为主的特钢企业达到了300家以上。
    依托原大冶钢厂百年老字号的光环,这些打着“大冶”旗号的模具钢厂家也享受着它“辐射”的福气和财运,在国内市场上颇具影响力。目前,黄石的模具钢不仅卖向全国各地,还跨出了国门。
    据业内不完全统计,黄石民营特钢企业年生产特殊钢量为25万吨左右,其中模具钢占国内市场的1/3强。同时,这一产业还解决了众多家庭的生计问题:300多台锻锤带动了1.7万个就业岗位,从事配套销售的人员达3000人以上。
    隐忧种种
    但这种繁华的背后,却隐匿着隐忧。
    首先是随着厂家增多,为争夺市场而引发的竞相杀价。这场恶战一直从最初的广东市场开始,一直杀到整个珠三角、长三角。“都是黄石人自己把价格杀下去。”我市一位多年从事模具钢销售的人员认为,这种恶性竞争对黄石整个模具钢行业的形象以及发展非常不利。
    而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少数厂家开始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产品质量。一位曾在原冶钢从事多年营销的工作人员称,过去在行业内只要提起大冶钢厂的模具钢,对方都会竖起大拇指,但现在的情况则令人担忧。他举例说,如模具钢Gr12,其金属元素铬因价格较昂贵,如果降低其中铬的含量,就会造成产品的使用寿命不长。而长此下去只会自断后路。
    部分私营业主也坦言,虽然请了技术人员,但基本上处于摸索阶段。因检测手段薄弱,在市场上较被动。因为质量问题,一家私企在初始阶段甚至损失了上百吨钢。
    还有不少私企业主也对未来的政策风险忧心忡忡。“投资了几百万进去,借的钱还没还清,又不敢向纵深发展。”
    治乱之策:组建“舰队”
    黄石市民营特钢企业暴露出的弊端令人担忧。
    主要表现为:多数企业主个人起点不高,靠自身摸爬滚打实现原始积累和壮大;企业多分散各地各自为政,协调合作能力差;企业品牌意识普遍较差。业内人士称,政府进行有效引导迫在眉睫。
    黄石市特钢行业内人士称,依托冶钢工艺及技术的传承,再加上民企业主们多年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积累,如今在黄石采购的部分模具钢的质量,可与国内大企业同类产品比肩。同时,因此前政府未能在“建小特钢热”时及时调控,致使目前黄石特钢产能过剩,普遍设备开工率不高,约在60%左右,造成资源浪费。此外,恶性竞争加剧可能将导致整个行业陷入深渊。如果政府再不及时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引导 ,不仅会对黄石模具钢行业造成整体的“杀伤力”,甚至可能累及“冶钢”的声誉。
    浙江黄岩的模具钢基地堪称政府之手引导的典范。
    多年前,在浙江黄岩民间自发诞生了上百台锻锤。2001年,这些小打小闹的企业开始在政府的引导下有序生长:集中规划,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和品牌建设力度,号称为中国第一个模具钢基地。
    “目前他们在国内的影响力开始超过黄石。”一些业内人士对此非常担忧。他们称,浙江黄岩人创业初始来到黄石取经和买设备,然后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上百家企业。“两地模具钢在国内影响力的此消彼长,不能不说是政府之手的有效指导。”除崛起的浙江黄岩模具钢外,广东等地也开始在建厂。“因为市场需求量太大了。”据介绍 ,我国模具钢年需求量为40—50万吨,每年还在以10%的速度在递增。
    数据显示,全国750公斤以上的锻锤有1070台,而黄石占了350台。行业内人士称,特钢一直是黄石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模具钢又是黄石钢铁板块中的最亮点。建议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行业资源,成立行业商会,共同在产品技术标准、行业自律、品牌打造等方面下功夫,重新擦亮黄石模具钢的美誉。
    黄石市民企年产以模具钢为主的特殊钢25万吨,以售价8000元/吨计算,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个亿。
    检测公司将为特钢业正名
    尽管质量不错,但因缺乏专业的检测手段拿不出相关数据,让黄石市部分特钢民企在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5月中旬黄石市一家专业检测公司开业后,将可解决这一难题。
    据黄石市中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该检测公司的运作方式为:要求企业按其规定的技术和质量要求进行生产,将每根钢材建立质量档案,如检测合格便可收购并精心包装后进入市场;不合格品退回,从源头上把住质量关。目前这家公司已与几家模具钢生产厂家达成意向。
    这家公司负责人称,此前在从事贸易时发现,黄石模具钢人才济济,在黄石采购的部分模具钢丝毫不亚于国内大特钢企业生产的产品。但因普遍缺乏科学的检测手段,即使产品质量很好,却无法用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因此徒生打抱不平心理。”据他介绍,因其公司在东莞和浙江分别有需要用模具钢的制造业,因此在黄石建立检测中心不仅是“为自己把关”,同时还将提升黄石模具钢的整体水平。(黄石日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