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话语权 风水轮流转得快

2008-06-25 07:54 来源: 我的钢铁

20年前没人要的铁矿石眼下成了你争我抢的肥肉。这也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只是风水轮流转的周期明显缩短。

屡屡被铁矿石“掐脖子”的中国钢厂也许应开始认真思考一些新的命题:如何在全球化的钢铁产业链条上获得生存的空间?原有产业链条的短板在哪里,该怎么修复?

1987年,中钢集团第一次与澳大利亚合资经营恰那铁矿。那时的铁矿石没人要,中国的钢产量也不过几千万吨,自己的铁矿石足以满足生产需要。1995年至2002年的七年间,中钢为此损失了3130万澳元。但2002年以后,这一切都变了。

当新的利益链条产生时,拥有全球最大产能的中国钢厂突然发现自己已处在“食物链”的中下游。

我们注意到,20年来,在上游铁矿石—钢厂—下游用户这个简单的产业链上,新的变量在增加。煤炭、海运企业成为钢厂新的上游企业,新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铁矿石、煤炭、海运—钢厂、市场(不同产品需求)、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下游用户。

2002年以前的中国钢铁业面临的是铁矿石、煤炭价格极端低迷的市场。钢铁产业突出主业,拒绝了来自铁矿山、煤矿的橄榄枝,有的钢厂甚至放弃了自己的船队。与此同时,中国钢铁的产能从3000万吨增加到5亿吨。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低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对钢铁的需求,而一刀切的钢铁产业规划没能阻止新的钢铁项目开工,各地钢铁项目的“集体违规”获得了市场的支撑。到今天,中国5亿吨的钢材产量仍然能够被市场消化。

中国钢铁产业的过度扩张已经在透支能源和资源。而大大小小的钢厂也在“斗智斗勇”。

中国大钢厂获得压倒性的政府支撑。在与外方的铁矿石谈判中,以宝钢为首的数十家钢厂结成利益共同体,然而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并不代表中国钢厂的利益。他们与国际矿业谈判的成果,其它中小钢厂根本不能享受。目前,中国前十名钢厂所占市场份额不足40%。占中国钢产量60%的中小钢厂疯狂推高了现货市场铁矿石价格,而这个价格又推高了中国大钢厂与外方的长协矿石价格。这种竞争的结果是中国钢铁的话语权转移给了铁矿石、海运、煤炭等上游企业。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钢厂又开始“触煤”、“开矿”,甚至想着再建一条船队,一个全新的“大而全”的产业链条似乎开始形成,但未来“风水”又会转到谁家,产业链上谁将拥有最终的话语权?这个问题只能由时间来解答。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